今天是:
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首頁 > 鐵路文藝

站名歷史拾遺

2019-08-29 07:52:08來源:用戶投稿作者:公元1901年

乘坐火車旅行的人們都喜歡憑窗而坐,既方便飽覽沿途風光,又可觀車站全貌、車站站名,留下深刻記憶。

中國鐵路歷史悠久,站名耐人尋味,蘊含著濃厚的歷史文化,彰顯著本地的風土人情和地理風貌。妙趣橫生的車站站名中,有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……

因蜂蜜得名的密山站

密山站位于林密線(林口至密山)170公里849米處,地處祖國東北邊陲密山市,三等站。密山站始建于1935年,原名稱東安站。

據《密山縣志》載,地名密山,以境內蜂蜜山而得名。該山位于穆棱河與興凱湖之間,百年前,此山森林茂密,野蜂成群,巖巒上蜂蜜流淌,故得名蜂蜜山。

1885年,清政府在此設治放荒。1899年,設立蜜蜂山招墾局。清光緒三十三年(公元1907年),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向清廷奏請,于吉林邊界增設密山府。第二年正月初十日,內閣政務處奉旨依議,增設密山府。清政府下發(fā)批文,印鑒均將“蜜”字改為“密”字。密山之名由此誕生,并沿用至今。

密山站始稱東安站。1932年密山淪陷,侵華日軍改密山縣為東安省,出于經濟掠奪和軍事目的,日軍修建牡佳線支線林虎鐵路(林口至虎林),且在密山設車站。1934年5月,車站動工,1935年6月竣工,命名東安站。1945年,日軍投降后,當地政府取消東安省,恢復密山縣,車站更名密山站。

磨刀石站難尋磨刀石

磨刀石站位于濱綏線(哈爾濱至綏芬河)375.1公里處,始建于1900年,四等站。磨刀石,顧名思義,即可以磨刀的石頭。然而,站名“磨刀石”與磨刀詞義并無關聯(lián)。

據《寧安縣志》載:“磨刀石”是由古地名“磨力石”演化而來的,“磨力石”是當地土著女真族語言發(fā)音,并沒有磨刀之意。“磨刀石”作為地名,始于明末清初。當時,大批山東人、河北人到此伐木、采黃金,漢民認為原地名“磨力石”詞不達意、難以理解。于是,把“磨力石”去掉“力”字的頭,改成“磨刀石”,使語義通順、好記易懂,這一名稱就這樣被流傳下來。盡管這里山上大小石頭舉目可見,但實際并不能磨刀。

車站候車室建于1912年,采用中東鐵路通用設計,房舍利用斜坡地勢修建。站舍為俄羅斯田園建筑風格,墻角、檐口和窗楣均用磚垛凸顯;建筑舉架高,墻體厚,窗高而窄,外墻采用米黃色,呈現(xiàn)出寒冷地區(qū)建筑的特點。

開道站得名開山修路

開道站位于濱綏線236公里623米處,四等站,始建于1941年。車站四面環(huán)山,站名“開道”二字,有開山修路之意,可謂顧名思義。說起此站名的由來,果真與修鐵路、開山洞密切相關。

史料載,20世紀初,這里還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,紅松遮天蔽日,延綿幾十里。1899年,沙俄修建的東清鐵路東部線高嶺子線(現(xiàn)已拆除)從這片原始森林西南側經過,并設高嶺子、石頭河子、亞布力、冷山4個車站。鐵路通車后,沙俄木材商紛紛來到這里,對這片原始森林進行大規(guī)模開采,使這里等待外運的木材堆積如山。為加快對木材的掠奪,沙俄由石頭河子站向這里鋪設了鐵路專運線,將木材裝火車運往哈爾濱等東清鐵路沿線城市。因這里位于石頭河子站東北方向,人們稱此地為東北溝。

1932年,日軍侵占中國東北,并于1935年強行收買了中東鐵路。濱綏線高嶺子段山高坡陡,火車過嶺時只能牽引數節(jié)車廂,且事故頻頻發(fā)生。出于軍事和經濟目的,1939年,日本侵略者決定避開高嶺子段,開鑿杜草隧道,修建開道繞行線。

杜草隧道全長3873.5米(下行線隧道),工程浩大,數以萬計的山東、河北農民紛紛涌向這里。一時間,東北溝人口急劇增多,街區(qū)不斷擴大,一度出現(xiàn)繁榮景象。因當時人們都是奔“開道”而來,漸漸地,原地名東北溝被“開道”所取代。

亞布力站得名蘋果樹

因蘋果樹而得名的車站,即現(xiàn)濱綏線亞布力站,距哈爾濱站209.6公里,三等站。該站始建于1900年,地處黑龍江省尚志市亞布力鎮(zhèn)。亞布力,是由俄語“亞布洛尼亞”演化而來,譯成中文為蘋果樹之意。

據《尚志縣志》載,1899年,沙俄修建東清鐵路時,筑路華工住在該地臨時搭建的大工棚里,人稱此地“北大棚”。不久,一沙俄工頭發(fā)現(xiàn)附近山上長有一片蘋果樹,并結有累累果實。他感到“北大棚”作為地名字義枯燥,不如“蘋果樹”富有詩意,遂將“北大棚”改稱“亞布洛尼亞”(俄語蘋果樹譯音)。當時,筑路華工均來自山東、河北和遼寧,他們思念家鄉(xiāng),祈求平安,認為蘋果寓意平安甜美,一定會給他們帶來好運,便一致贊成。由此,“亞布洛尼亞”成為這里的地名。1901年3月3日,東清鐵路東部線(現(xiàn)濱綏線)全線通車,車站定名“亞布洛尼亞”。新中國成立后,因“亞布洛尼亞”不符合漢語發(fā)音習慣,取諧音改稱亞布力至今。

光陰荏苒,滄海桑田。昔日沙俄工頭發(fā)現(xiàn)的那片蘋果樹已無處可尋,而亞布力這一名字卻流傳下來。

兩個因馬得名的車站

代馬溝站和馬橋河站是濱綏線老線路上的兩個四等站。探究其站名的由來,都與馬密切相關。

代馬溝站位于濱綏線400公里850米處,原名抬馬溝站。據《寧古塔副統(tǒng)衙門檔案》記載,清光緒十年(公元1884年)設屯時起名抬馬溝屯。傳說在辟路建屯之初,人馬過此地溝壑時,時常陷于草甸淤泥,人陷入易自拔脫險,馬陷入非眾人抬出而不能自拔,故得名抬馬溝。清光緒二十七年(公元1901年),東清鐵路在此設站時,依地名取名抬馬溝站,1911年改稱代馬溝站,沿用至今。

馬橋河站位于濱綏線459公里235米處,據《穆棱縣志》記載,馬橋河地名始于清光緒初年(公元1875年)。相傳辟路建屯之初,河兩岸草甸溝澤縱橫、河道狹窄、河淤積深,行人涉越困難,馬常陷淤泥中而不能自拔。每遇此景,人便以馬為橋,腳踩馬背過河,久而久之,人們便習慣稱這條河為馬橋河。又傳,因建在河上第一座木橋簡陋,只準走人和馬,不準走車,人稱此橋為馬橋,故橋下之河得名馬橋河。清光緒八年(公元1882年),河右岸的一個村落取名馬橋河。清光緒二十七年(公元1901年),中東鐵路在此設站,初稱八站,后依地名取名馬橋河站。馬是人類的朋友,站名中帶“馬”字,令人備感親切。

列車飛速前行,造型各異的車站建筑、妙趣橫生的站名精彩紛呈,站名背后則是一段段讓人難忘的鐵路歷史。

本文圖片由王寶濱提供

免責聲明: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所轉載內容之原創(chuàng)性、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。

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立場。

鐵路資訊

鐵路風景